自1886年摩尔斯(Morse)的台圆锥形
旋风除尘器问世以来的百余年里,许多学者对其流场特性、结构、型式、尺寸比例的研究一直进行着范登格南于1929~1939年对
旋风除尘器气流型式的研究发现了
旋风除尘器中存在的双蜗流。1953年特林丹画出了
旋风除尘器内的流线。20世纪70年代西门子公司推出带二次风的旋流除尘器。1983年许宏庆在论文中提出
旋风除尘器内径向速度分布呈现非轴对称性现象,研究出抑制湍流耗散的降阻技术。2001年浙江大学研究发现除尘器方腔内的流场偏离其几何中心,并呈中间为强旋流动和边壁附近为弱旋的准自由蜗区的特点。随着数学模型的完善和计算机仿真的引入,
旋风除尘器的研究与设计将更为深入。虽然对
旋风除尘器的运行机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由于
旋风除尘器内部流态复杂,准确地测定有关参数比较困难,因而至今理论上仍不十分完善,捕集小于5口m尘粒的效率不高。
旋风除尘器的优点是结构简单,造价便宜,体积小,无运动部件,操作维修方便,压力损失中等,动力消耗不大;缺点是除尘效率不高,对于流量变:化大的含尘气体性能较差。
旋风除尘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多级除尘系统的预级除尘之用。
旋风除尘器的分离理论
一、
旋风除尘器工作过程
旋风除尘器由简体、锥体、进气管、排气管和卸灰管等组成,
旋风除尘器的工作过程是当含尘气体由切向进气口进入旋风分离器时气流将由直线运动变为圆周运动。旋转气流的绝大部分沿器壁自圆筒体呈螺旋形向下、朝锥体流动,通常称此为外旋气流。含尘气体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离心力,将相对密度大于气体的尘粒甩向器壁。尘粒一旦与器壁接触,便失去径向惯性力而靠向下的动量和
向下的重力沿壁面下落,进入排灰管。旋转下降的外旋气体到达锥体时,因圆锥形的收缩而向除尘器中心靠拢。根据“旋转矩”不变原理,其切向速度不断提高,尘粒所受离心力也不断加强。当气流到达锥体下端某一位置时,即以同样的旋转方向从旋风分离器中部,由下反转向上,继续做螺旋性流动,即内旋气流。后净化气体经排气管排出管外,一部分未被捕集的尘粒也由此
排出。
自进气管流人的另一小部分气体则向旋风分离器顶盖流动,然后沿排气管外侧向下流动;当到达排气管下端时即反转向上,随上升的中心气流一同从排气管排出。分散在这一部分的气流中
的尘粒也随同被带走。
二、
旋风除尘器中的流场
旋风除尘器内的流场分布。
旋风除尘器的除尘工作原理是基于离心力作。由于
旋风除尘器内部流动的复杂性,只能把三维速度对
旋风除尘器捕集、分离等性能所用进行分析。
三、离心分离理论
旋风除尘器内的气流及颗粒运动十分复杂,对于颗粒的分离捕集机理在做出许多简化假设后,形成各种不同的分离机理模型,主要有转圈理论、筛分理程、边界层分离理论和紊流扩散理论等。